最近,有人和我討論「餵養到底對不對」這件事。我知道這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,但想和大家分享我曾在課堂上進行的一次提問。
我問同學:「請問贊成餵養的請舉手!」結果沒有人敢舉手,就算原本想舉,也默默把手放下。接著我問:「反對餵養的請舉手!」這次倒有不少人舉起了手。但當我再問:「那請問有在餵養的同學舉手?」竟然也有不少人舉起了手。


大家是否發現了這之間的矛盾?當整個網路輿論將餵養描繪成一件「不好的事」,大多數人就不敢公開表態。但實際上,仍有很多人默默地在餵養。為什麼嘴上說「不好」,行動上卻依然在做?那麼,餵養到底是對還是錯?
餵養,其實是一種出於想幫助弱小生命的善意行為。出發點是善良的。如果我們能讓這份善意也帶來良好的結果,那不就是社會和諧的具體實踐嗎?但現實中,有些餵養行為因未妥善處理,造成他人困擾或環境問題,於是「餵養」被整體貼上負面標籤,連原本出於善心想解決問題的人,也被一竿子打翻。這樣的社會氛圍,使得許多實際有在餵養的人,也只能選擇沉默,甚至口頭上附和「反對餵養」。


我常說:「餵養是方法,結紮才是目的。」
餵養會吸引貓群聚集,這正是捕捉與結紮最有效的時機點。
2017年的一篇研究提到,美國麻薩諸塞州Newburyport地區因流浪貓數量激增,當地居民便自發發起TNR計畫。他們在獲得多數居民與商家的支持後,設立了14個固定餵食點,藉此進行有系統的誘捕與結紮,同時每日餵食也讓他們能即時察覺是否有新貓移入,並迅速進行TNR。這項計畫持續了17年,最終從將近400隻貓的高峰,成功降至完全沒有流浪貓(Spehar & Wolf, 2017)。他們甚至保留了一個餵食點,作為觀光導覽的一部分,見證這段社區與流浪動物共存的歷程。這不正是TNR最初的精神與實踐方式嗎?


TNR從一開始,就是動保團體在考量動物福利的前提下,所提出的「人道減量」策略。許多研究也指出,TNR容易因「棄養」與「新貓移入」而失效。然而,若能透過每日餵食觀察新貓動態,就能第一時間介入與結紮,這正是強化TNR效能的關鍵。
當然,若餵養只是隨意丟食、未搭配結紮,自然容易造成貓群擴張與問題惡化。但若採取有計畫的餵食方式,結合TNR與持續追蹤,那正是TNR最根本且有效的實踐。而這些餵養者,往往是自行負擔費用,默默為社區與動物付出的無名英雄。


因此,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,不是「餵養對不對」,而是「怎麼餵才對」。
我們不該一味推行禁止餵養,或簡化地認定「餵養就是錯誤行為」。真正該做的,是教育與引導:如何正確餵養、如何結合TNR,才能讓出於善意的行為真正導向流浪動物的有效減量,並促進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。


此外,我們也深知,TNR中最難被民眾接受的,其實就是最後那個字母 R(Return原放)。
對許多民眾來說,TNR的原放措施讓民眾並未感受到動物的減少,等於問題「仍未被解決」。這也是「浪愛有家」特別致力於推動「親訓與社會化」的原因,我們希望協助更多貓咪走向送養、避免回到街頭,進而在短時間內降低原放比例,讓TNR更能被社會大眾接受,化解社區對TNR的疑慮與反彈。


我們希望能有更多朋友,願意一起關注流浪動物議題,一起站在《動物保護法》「增進動物福利」的立場上,透過正確的方式、正向的態度,讓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改善時可以避免無謂的對立。
#街貓減量 #浪愛有家 #餵養